Quantcast
Channel: notes –網絡暴民 Jacky's Blog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6

開卷筆記 –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

$
0
0

17-contradictions

資本社會有著種種的矛盾,這些矛盾又彼此互相影響,在這動態中當矛盾越趨明顯之時,就會引發危機,危機會將資本主義再生成其他形態,全面影響我們生活、地理、意識形態、政治、關係等等。作者探討資本累積的矛盾,而非資本主義(資本累積與流通的過程),聚焦於核心。矛盾者非指不能相容之事,而是彼此相反之事同時存在,當中存有一種平衡。

核心矛盾

核心矛盾有七,彼此互有關連:

1. 使用價值與交易價值

例如樓房以居住還是炒賣。

2. 勞動的社會價值與貨幣

將商品標上價錢,除了代表當中的勞動力,還可能被種種因素左右,例如市場被獨占、品牌效應。我們在價錢裏看不到勞動,也影響我們對這事的理解。我們將很多不具創造性的事物,也標了價格,例如土地。貨幣本是交易媒介,卻因其流通和可儲藏性而有其自己的使用價值。更不用說脫離金本位後貨幣與其應代表的勞動越走越遠,也越來越虛幻地變成電腦的數字。

3. 私有財產與資本主義國度

使用貨幣作媒介,人們必需對此有擁有權、可私自調動、獨占,這確立了私有財產。國家發行貨幣,也對此有獨占的控制權。國家利益與資本家的利益亦不盡相同,例如國家的稅收於資本家便是有損。可是現在大多數情況,都是國家傾斜向資本家為多。

4. 私人占用與公共財富

以貨幣代表勞動,而貨幣又可以私人獨占並積累,即資本家可擁有並積累社會權力。但並不是所有貨物皆可獨占,例如街道就容許許多人一同使用。社會勞動產生的公共財,通過貨幣化被私人占用,產生矛盾。土地、勞動、貨幣都不是商品,土地是自然的,勞動是社會關係,貨幣只是媒介,但現在極多事物已被商品化和貨幣化。占用極端化甚至威脅公共財甚至資本本身的再生。

5. 資本與勞動

資本追求利潤,在其他固定成本下,勞動者成其剝削對像。將勞動力說成商品,說勞者可以自由選擇出賣勞力的對象,卻忽視勞動者其實選擇不多。勞動者為賺金而勞動,產生異化。資本與勞動一般被視為核心矛盾,也是階級鬥爭的起始點,但作者認為這令人們忽略更深層的矛盾,如使用價值、貨幣等等,這並不是單單改善勞工福利就可以理順的東西。

6. 資本是過程還是東西?

資本擁有「過程-東西」二像性,資本以貨幣形式自然是可以儲存積累的東西,但資本本身必需不停流轉,產生利潤,否則是死的。資本家自然用盡方法使資本流轉,但也得有一些固定資本,例如基礎建設。這些建設在固定在一個地方,所使用的技術也會老去,損害利潤。這些流動也影響地理,做成如底特律這些被棄之城。固定資本也使不事生產的食租者,可以靠所擁有的土地賺取利潤。

7. 生產與實現的矛盾統合

資本為了利潤剝削勞動者,將他們的薪金壓至最低,卻會威脅到市場需求,人們都沒有錢買東西了。資本所以鼓吹消費主義、發展信貸、壟斷市場… 等等。

移動矛盾

移動的矛盾有六,經常處於變動中:

8. 科技、工作與人的可丟棄性

科技使用自然過程和東西生產物品,資本為生利而研究科技,使生產更低成本,利錢更豐。國家也研發科技,許多科技就是由軍方先發展,發展目標卻未必是逐利。科技大至上都能使資本更流通,積累更容易,製過程更高效率。可科技發展有其組合式演化之路,路徑難以預料。科技發展卻也可能影響資本的存續,其一在於與自然的關係(見矛盾15),其二在於勞工角色之變動。在勞工角色上,科技一向用於操控勞動,工廠系統、泰勒主義、自動化、機械化,使勞動角色越來越不重要,但若勞動價值是利潤之源,則代之機器是亳無意義的。失業率上升使整體市場需求下降,一大部份人變得可丟棄。

9. 勞動分工

將製造打散成小工作,勞工每天不停地做這些工作,這生產出效率。分法可以有多種如性別、地域、文化、藍領白領、技術性… 等等,這些分工在群體間產生張力與對抗,這對資本家有利,因為工人比較難聯合起來形成對抗勢力。分工如印度IT外包、菲印傭工,更做成不同程度的種族、宗教、性別歧視。以往的工匠握有技術,可以聯合起來形成勢力,維護他們的利益,但勞動分工將打破這些勢力。分工上協調機制不再是跟據理性而設計,變成比較混亂兼無政府主義式的合作,依靠市場訊號。科技發展傾向打破獨占,亦令分工加速成長,不謹是生產,連管理、機構也分工興盛,形成「專家統治」。分工在全球化上,形成國家間各種政治、地緣、權力、殖民等等關係上的張力。過於仔細的分工亦造成某程度上的脆弱性,在全球化環境下,可以因為供應鏈某一細節的錯誤而導致危機。而最大的矛盾,就是勞工的異化,在工作中找不到意義,不覺得自己是完整的人。

10. 獨占與競爭:集中化與分散化

資本主義講自由市場、競爭,但資本本身愛獨占。太多方法去干預市場,令資本可以逐步獲得獨占地位。獨占源自於私有財產權,資本可以以生產(或金融)來積累權力。他們必需如此,才能免於競爭中死亡。私人土地權就是一種獨占,具有排他性,你不可能在人家工廠上再建工廠。地利絕對有助於獨占,不過交通物流上的成本已在現代化下減得極少,又引來了競爭,損害很多在地生意。獨占還可以發生在其他層面,例如智慧產權、專利權,或比較軟性的品牌行銷。甚至是獨占天然環境、文化、歷史等,以作旅遊消費。

獨占與集中化有關,而競爭與分散化有關。集中分散兩者矛盾統合,例如分散化是集中權力的有效方法(如封地)。反資本運動者傾向全面競爭分散的局面,必需留意這矛盾統合的存在,亦即全面競爭和分散導至更大的獨占局面。

11. 不平均的地理發展與空間製造

資本的再生創造不同的地理發展和空間,而隨著時間發展而變動。資本以時間換取空間,爭取時間之法有改善交通與通訊,所以發展了各式鐵路、船運、網絡,以運送商品,其流動性是關鍵。而生產本身,卻最不具流動性,尤以第一產業如農業、採礦為甚。資本於是必需小心考慮在那裏生產投資,才可以減少成本,結合資源,使地方與生產連結,如南韓產鐵、底特律產車。資本間也會以群聚經濟的形式來減省成本,例如矽谷,集中化吸引相近的企業,但過度集中也引來人口、環境等問題,勞工也有可能容易聚集成反抗勢力。這時資本便會移向其他地方發展,例如底特律被廢棄就是一例。資本必需有充足的資金與勞工,才可以改變地理與製造空間,在此一過程必然會危害到原有的已固定已投資的資本。國家舉債發展經濟,吸納資金與勞工改變地理,卻危害本身,希臘是活生生的例子。資本如此在地理間發展、擴張、移動,形成地理政治上的衝突與危機。

12. 財富不均

這是資本社會的長久問題,貧富差距和分佈之大,已越來越嚴重。這矛盾結合生產實現矛盾,產生危機。資本需要利潤,來對抗競爭,亦吸引後續投資,所以得不停地積累和膨漲,方法除了在人工下手外,還會買地買樓投資保值,投入省時省力的生產科技,結果是工人薪金下降、工時延長或者失業。這些年來的資本以全方位地使用勞工,大量農民和女性走入職場成為資本成長之源。在全球化發展下,資金流動更快,投資更見短視,使比較式需時需人力的生產消失,連同降低行業薪金,增加不平等。資本現傾向奬勵貿易者、金融玩家,而非生產社會價值,這或會帶來危險矛盾。

13. 社會再製論

資本的再製依靠勞動的再製,資本為利潤而壓低工資加長工時,影響了再製,成為矛盾。近代社會需要經教育的勞工來處理日益複雜的工作,可是教育亦教勞工維權。資本入侵使教育商業化,以製造勞動者為目的,而不為教育理想。提出「人力資本」概念,意指勞動者自己有責任為自己增值,將再製成本外部化。再製的其他面向包括家庭組成、生養小孩、養老。婦女向來是社會再製的重要部份,相夫教子、家務工作、連繫社區。資本可以不插手,但若讓自我社區組織逐步發展非資本的組成與生活方式,將不利資本概念的霸權發展,再加上其實又是一大個潛力市場,所以現在有很多家務工作都已經可以私有化,靠不同的器具、電器、服務,讓消費主義全面入侵我們的生活形態。人們在虛假的消費中得到的滿足,始終會成為危機。

14. 自由與控制

自由與控制是一體兩面的,資本運作裏資本家的自由度很大,是從其他的人的不自由而獲得,例如占用土地與天然資源、免於干擾、要求保護私有財產。勞動者所被聲稱擁有的自由,是可以選擇僱主,並免於生產形式限制(以薪金代之)。比較起上來,其實頗不對等。在資本家唯自由至上的意識形態下,其後果就是在面臨失業與匱乏之時,都無法對自由所設下的限制負責。科技進步下使人免於勞動,卻使資本漸無利可圖,再多加限制,使勞工更不自由。這與自由市場所承諾的烏托邦圖景互相矛盾。巴菲特之子彼得在慈善事業中領悟到那些企業家、投資人只是以試以右手解決左手製造的問題,而在此我們更需要人道主義。個人的自由與人人的自由,兩者是不同的概念,而又必然會有矛盾。

危險矛盾

15. 無止境的複合成長

資本要求有複合成長,不停地有利潤,沒有成長就是經濟軟弱之兆。而資本能否在人口接近飽滿時仍能複合成長,則是疑問。價值理論認為資本來自勞動,當勞動人口到達平衡之時,就是資本不能再有利潤之時。然而,不認同價值理論者,覺得資本只需回應價格。現在貨幣可以無限再生,加上經濟漸變成非物質,製造奇觀,而資本由生產,轉向食租者、權利金、利息等等,這裏就是成長的空間嗎?作者覺得這些東西終究還是要有物質基礎和使用能源,始終要有人買單。轉向非物質形式的經濟,權力無法釋放變低收入人口,因為他們依靠基本物質商品。可怕的是,這種政治結構並非不可能,例如寡頭政治體。結果不是水漲船高,而是海平面升高淹蓋所有的船。

16. 資本與自然的關係

資本的外部化效應對我們自然的傷害是顯然而見,不過仍然有很多懷疑論,例如說很多有關環境預測都是狼來了,例如馬爾薩斯的人口成長論。資本本身會內部化環境成本,例如為使樹木可以持續獲利而使其生長可持續化。加上這些環境問題已包裝成商業課題,例如碳貿易,應可以解決。作者指出,科技是改變和使用自然,其變化一如環境本身,是難以預計的。例如使用冷凍食物可以保存更久,但卻以我們的大氣層買單。往往這些資本有目的地研究環境問題,其實是將問題轉移。生產轉移當然也可以改善環境,但卻是生產的國家買單,例如北京的空氣,這觸及到所謂環境公義的問題。資本可以在災難環境中繼續流動積累,但就犧牲很多人。

矛盾發展成危機之處,在於其一是食租者的掘起,取代了生產,他們依靠土地、權利金、產權、自然來賺錢,在這個時勢比起投資入生產更穩定。其二是我們對於資本社會所建的生態系統之功能化、技術化、高密度、高耗能、單一化等等產生異化。

17. 人性的反叛:普遍的異化

作者認為馬克思並沒有說過資本的終局會自然被階級鬥爭消滅,相反資本是可以自行生存下去,但代價就如近年的反烏托邦電影那樣,犧牲一大部份人。始終還是需要人為干預。了解資本的矛盾並可能的危機,有助我們以針對個別矛盾和平理性地抗爭。而作者認為這個些矛盾要組成一個更連貫的大圖畫,激發共鳴,那主題就是異化。

異化是關係的改變,引發我們的心理的改變。資本家需要異化工人於他們的家人、自然與社會,來產生利潤。普遍異化發生在各個層面,例如貨幣與其代表的價值、產品與其來自然源料、私人資本與社會資本等等。由於異化多發生在心理層面,往往會被認為不夠科學而未納入發展模型當中。

我們向來要面對人生與工作之矛盾。工業時化機器掘起,勞動分工下我們與所創造之物的連結越來越遠,機器一方面滿足我們的生產需求,卻又使我們陷入工作之中。在資本家過度生產下,便得創造需求,以廣告、流行文化等奇觀,推動我們的消費,落入工作、消費的廻圈。看重金錢,因此人人得做工賺錢。照道理科技使我們省下時間,但我們卻越來越沒有時間,除了花在上述奇觀消費之上,也得花時間面對各種資本社會的維護、程序、管理,諸如客戶服務熱線、信用卡等等。

我們現在甚至能夠在社交網絡製造自己的奇觀,代價是我們的私隱資料賣給廣告商,資本在此更偏向於食租者形態。然而這也可以是潛在的革命平台,這關乎我們究竟用科技替我們省下來的時間,究竟是用來看貓貓影片,還是做點甚麼。當然國家對此不會坐視不理,也會多加限制。

革命人道主義

對於異化,我們需要人道主義。不過作者認為現在的人道主義是無力的,主要因為對內部矛盾不清晰。作者提出革命人道主義,在了解矛盾核心後,就要更有決心地進行反資本的革命,不能再有對因為改變而捐害既得利益者的仁慈。他對比資本就像殖民侵略,而人民是必需奮力反抗,為的是人道精神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6

Trending Articles